三河市聚焦一体化 聚力高质量 促产业协同发展

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,更是一体化发展的根基。近年来,我市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,突出重点、精准发力,为打造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。

《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三河、大厂、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》实施以来,我市依托区位优势精准施策,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,聚焦“科创燕郊、智造三河”县域经济定位,积极构建“3+3”产业体系,重点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,积极构建“北京研发、三河转化”产业协作新格局。

今年,我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个、总投资48.6亿元。目前,获批省市重点项目69个、总投资791亿元,其中省重点21个、总投资517亿元,居廊坊第一;廊坊市重点48个、总投资274亿元,居廊坊第一。

持续推进“项目建设年”活动,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步伐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我市锚定北京产业链配套、四大特色产业集群、数字经济、环保产业主攻方向,绘制稀土、新材料、检验检测5张招商地图,按图索骥、顺藤摸瓜,加快延链补链、集群集聚。

心中有方向,脚下有力量。我市组建市招商促进中心,与通州区开展驻点联合招商,积极与中冶、有研、北京航星、首旅、中传、中海油等央企、京企对接洽谈。今年以来,我市已签约北京转移项目42个、总投资534亿元,累计承接项目154个、总投资903亿元。目前,87个项目竣工投产,17个项目加速建设,50个项目积极跑办前期手续,涵盖装备制造、信息技术、医疗健康、科技服务、新材料等重点领域。

科创园集群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。我市共培育科创园31家,总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,可承接科技型企业2000家以上,目前已建成19家科创园,入驻企业865家,其中65%来自北京,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、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以上,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03.6亿元,利税25.5亿元,占全市税收收入的27.6%。

科技创新是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。我市围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出台20条举措,借助中科院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工业大学等科技资源,整合域内8所高校、科研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对接,打造“大学+科技+产业”新格局。目前,建成众创空间及孵化器20家、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9家、院士工作站3家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3家,打造高新技术企业171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1657家,认定“瞪羚企业”25家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4家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.48件,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连续4年跻身河北省A类档次。

创新不息,奋进不止。我市先后出台系列鼓励出口政策,发放出口奖励及补贴1500万元,目前共有进出口企业243家、注册外资企业258家,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10亿元,同比增长21.2%。外贸进出口总值始终位居廊坊首位,被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外贸转型示范基地,引入国际知名零售商麦德龙超市河北首家、全国第100家会员店入驻燕郊。同时,加速推进跨境电商、物流产业园建设。

筑巢引凤,良枝可栖。近年来,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厚植企业发展沃土。数据显示,今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1.6万户,总数达9.75万户,为“十三五”初期的2.6倍,位居廊坊第一、全省第六。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县级评价中位列第七,蝉联“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(市、区)”。

围绕支持实体经济,我市出台24项惠企暖企政策,落实“免申即享”“刚性兑现”,为特色产业、重点企业量身定制行业优惠政策,打造“政策高地”,2021年以来,累计减税降费12.6亿元、留抵退税15.9亿元,兑现惠企资金2.13亿元。

我市强化“亩均论英雄”,启动重点项目“标准地”出让试点,在已供应1407亩土地的基础上,力争全年供地2600亩以上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750亩以上,实现“交地即交证、拿地即开工”,让项目开工“零等待”。持续开展四套班子带头的“助企解难”行动,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、融资、用工方面的困难与问题,建立“服务管家”制度,成立“顾问式”服务团队,免费为企业提供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运营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;开展“市长特别奖”评选和“企业评部门、评科室”“民营企业家座谈会”等活动,设立企业监管“零打扰”白名单,实现有求必应,无事不扰。

上一篇:三河市委教育工委从严从实抓好中小学校党支部
下一篇:康城街道:非遗进社区 文化永传承

网友回应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